初冬时节,宣化镇贞号村智能化精品果蔬种植基地二期工程建设正酣,一排排挺拔矗立的钢架鳞次栉比,在冬阳的照射下,银光闪闪,如同镶嵌在田野间的璀璨明珠,勾勒出蔬菜产业园的鲜明轮廓和蓬勃生机。
空旷的田野上,施工队按照基坑坐标测绘打点,工人们在机械的配合下,打基坑,固构件,搞焊接,搭建钢架,索图施工,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。
为保证施工进度和质量,镇上组建工程建设专班,全程跟踪指导,确保坐向准,基础牢,棚架稳。
据了解,该项目工程总投资700万元,占地面积100亩,计划搭建20座高标准双拱双膜钢架大棚,是继高台县2025年第一批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支持项目一期10座后,又一富民工程,配套智能温控、湿度监测、水肥一体化、西红柿分拣机、产业路铺设、电力工程等设施,全面提升基地智能化、标准化种植水平。
“工程预计明年2月底交付使用。”宣化镇副镇长寇继锋介绍,基地建成后,将与已建成的10 座智能双拱双膜钢架大棚、周边村正在升级改造的150座温室大棚及供沪露地蔬菜基地深度联动,形成布局合理、功能互补的现代化蔬菜产业园。构建起 “育种、种植 、冷链配送、供沪直销” 全产业链体系,推动全镇蔬菜产业向绿色化、规模化、品牌化转型,既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,又能更好满足错季蔬菜市场供应需求,为设施农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。
同时,项目还可带动周边改造升级后的150户温室大棚种植户从 “单打独斗”转向“抱团发展”,通过共享新品种、新技术、新销路,有效降低种植风险、提升收益,并为当地村民提供大量就业岗位,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,助力乡村经济持续蓬勃发展。

近年来,宣化镇始终将设施农业作为现代农业提质增效、农民增收的抓手,紧扣“政策扶持稳基础、土地整合扩规模、科技指导提效益、试验示范树标杆、能人带动聚合力”的发展路径,持续转变生产方式、完善基础设施、创新发展理念。聘请省市县农业专家组建研发小组,建成科技成果转化基地,构建 “育、产、销”一体化蔬菜产业链。建立 “产前有订单、产中强服务、产后促销售”全周期保障机制,有效激发了种植户的生产积极性,让设施农业与露地蔬菜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 “新引擎”。